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推荐:不跟贴,无新闻
从牛博黄章晋blog看到这个东东,看了一遍,很好。
很少看网易新闻,之前感觉网易的娱乐新闻挺色、挺露骨、挺标题党。在前一次门户网站相应号召清理带色擦边球,建设精神文明运动后,网易的娱乐和体育新闻也没落了。没办法,规矩就得没落,不规矩更得没落。
从这个幻灯片看,群众新闻大有前途。从幻灯总结的跟贴看,一切新闻皆娱乐,最娱乐背后是最深刻。这真是恰恰应了丁学良所讲的,在压抑到自由渐变的节骨眼上,是政治隐喻幽默的繁荣期。
孤陋寡闻,没有想到网易的跟贴也有如此多的粉丝,生产出如此多的经典。对于我这样只看不跟贴的同志,只能惭愧。这个博客,算是发扬互联网奉献精神的开始。
推荐这个幻灯,还因为胡贲,他是第一个采访我的名记,也是至今唯一一个。
我没有看过饭岛爱
下面《答梁文道老师兼转王老板好文》转自牛博网宋老师的博文。在侧栏的《美味"有初"》(我的delicious书签)里,我写了一点点的小感想。
对于AV,我是没有饭迷王老板那样执着和深刻的感受的。尽管在传统价值观下,谈论起AV还是得遮遮掩掩,但我仍然一方面被王老板的朴素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文字打动,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竟然没哟看过饭岛爱而惭愧。对于饭岛爱,是从李宗盛的歌词里知道,然后大概是辗转打听、或者google才知道她的AV背景。不过一直是闻其名未见其人,"为人不识饭岛爱",这种事在饭迷看来应该不好意思讲出来的。
在这个压抑的社会中,任何事情都是分等级的,而且体现出城乡差异,大概AV和饭岛爱也不能幸免。我们这种生活在小城市的人,最初获得AV的途径应该是录像厅,不过我还真没去过。记得第一次的AV经历是刚上高中,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几个男生竟然还都道貌岸然的放不开情绪,而那片子印象中女主角竟是个大胖子,很没有美感,真是对纯情少男的毒害。于是,第一次看毛片竟然是半途停播。高举五讲四美三热爱伟大旗帜的我们,看毛片尚且以为耻,对于饭岛爱,更是根本不知道。
饭岛爱的去世,竟然最终成就了饭岛爱的文化现象。这与中国讳"性"忌"AV"的文化背景有极大关系。在一个谈恋爱都不能手拉手的社会,所有被压抑的情绪最终表现为被压抑的欲望。当这种压抑遇到了饭岛爱,既获得了放纵的快感,又因为处于偷偷摸摸的"地下"状态而增加了神秘感、物以稀为贵,而当你看AV竟然如数家珍的知道女演员的名字,那你又获得了成就感。这些因素的叠加,成就了AV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被压抑的越强烈,爆发的就越强烈,而在压抑和爆发中,都有扭曲。在饭岛爱文化中,也反映了转型社会道德迷茫的现状。
卫道者批评色情,但显然坚守文革道德标准对欲望的压抑本身就不道德,而且"食色欲也",烟花柳巷、春宫图画自古就有。要是非说春宫画和AV的影响不同,那也只能怪科技发展改变了传播路径和范围。至于皇帝独个看春宫和大众都能看AV,哪个更道德,值得讨论。
先进者如饭迷和伪饭迷,深入讨论起来常常搬出瑞典还是丹麦解禁红灯区导致强奸等恶性案件下降的经典案例,支持色情合法化。他们论及此时可能仅仅从法律平等角度考虑没有涉及道德。但是,AV饭岛爱被符号化本身在西方大概也不会出现,这本身也反映了社会道德基础的崩溃和重建的艰难。饭迷们大谈饭岛爱并传播,更多的是表达对压抑社会的反叛,为了反叛而重树偶像,但这个偶像究竟成为重建道德标准的向导还是障碍,来不及考虑。
答梁文道老师兼转王老板好文
昨晚跟小欢(曾用艺名骗总,现用艺名有个作者)喝酒到1点多,回家后酒劲上来,就写了篇《别他妈吹牛逼你悼念饭岛爱》,主要是讽刺一些开追悼会都要赶时尚的伪饭迷,行文不太严谨,也略显武断,但核心观点我至今仍坚持。
梁文道老师发帖表示意见《沉痛悼念饭岛爱同志》,其实呢,我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大陆AV观众中的伪饭迷。事实上,对日本、港台的资深AV观众而言,饭岛爱也许确实是品牌,是象征,甚至是一道不亚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风景。
当然,若说大陆AV观众都是伪饭迷,也有问题(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但行文有点儿油爆爆,很可能给人造成这种印象),比如饱醉豚老师就对着我鼻子打了一拳:"俺就不吹牛逼,看看我的悼念文字:饭岛爱女士在AV中的地位,应该称得上泰山北斗。本人不算一个狂热的A片爱好者,看片子的时候从来不注意艺人的名字。看到饭岛爱的照片后,想起来了,这个身材和这张脸,都是我曾经看过多次的。 "
此外,我说"AV追捧个人品牌,那是BT与电驴风行之后的时代",也不严谨,遭到了罗总温柔敦厚的批评:"我和劢芤在没有BT、电驴的时候,已经通过日文网站获得的基本读不懂的信息艰难地按女优名淘碟了,虽然那个时代的毛片封面和内容都是对不上的"。
事实上,在大陆AV观众中,还是不乏真正的优质饭粉,比如王老板,他的跟帖是一篇好文,如下:
"我对饭岛爱是真有感情的,我看的第一部AV就是流传较广的《绝版饭岛爱》,那时候我刚上大学。片子开头是一个中年猥琐男扮演记者采访她,饭岛爱趴在床上懒洋洋的说:最近一直没有男朋友,得不到滋润,心情好郁闷哦。然后那傻逼中年猥琐男假装开导,最后就把裤子脱了。看到傻逼中年发胖猥琐男掏出那根薄码短阳跟美丽的古铜色肌肤的饭岛爱……刚上大一纯洁的我心都碎了!!!我操他妈的中年阳痿发胖猥琐男!!!
后来看过很多毛片,但基本上都是花了半个小时下载,快进30秒看完,立马删除。我对任何一个女优都没什么感情,也记不住名字,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对武藤兰这种粗俗孟浪的女优感兴趣。除了香山圣多看过几眼之外,别的都忘了。但这部饭岛爱的AV整整大学四年不曾删过。毕业后,电脑搬回了家,为防止爹妈看见,用软件加密了,兀自不放心,又隐藏在N 层文件夹下面。我寻思我爸妈虽然都懂点电脑,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C:\WINDOWS\system32\%SystemDrive% \Documents and Settings\wanderlust\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SystemCertificates\My\Certificates下面把一个隐藏加密的文件找出来吧。后来每年过年回家还偷偷看一眼,每次我都寻思要不要让我弟弟也观摩一下,后来想想,还是等他中学毕业了再给他吧。去年家里买了个新电脑,我特意把硬盘拆下来保存了起来。这块硬盘就在我家的地下室静静的躺着,里面存着的,除了几十G的mp3,就只有这部饭岛爱的AV。
我迄今不能忘怀第一次看到饭岛爱那部AV的情景,那个冬天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我脸热的像烤红薯,头上简直都在冒蒸气,手心都是汗,裤裆那里就别说了,一块板砖放上去也掉不下来。真是震撼啊,之前18年的人生,真的没有看过这样的东西。现在偶尔再看毛片,唉,你要有什么生理反应,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饭岛爱真的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也很不容易。被父亲轻视,被男人欺骗,就这样度过了36年。看到她死的新闻,我就想起了那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跟她有着几乎同样的命运轨迹,亲情爱情都没有给过她多少慰藉,最后凄惨的死去了。在那部绝版饭岛爱里,我能看到她眉宇间轻微的抗拒和厌恶,后来她好像就没再拍过 AV。
谨以此回帖纪念大久保松惠小姐,她唤起了我对美好女性的向往――这绝非装逼。如果有来生,祝她幸福健康"。
【附录】
格洛托夫斯基・生于82 [219.237.196.*] @ 2008-12-29 10:19:06
尽管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女优是星崎未来和光月夜也,但王老板提到那部引退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网上有多种剪辑版本流传。虽然饭岛的演技仍然是"表情做作,略显浮夸",然而(带字幕版本)男优的那句"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生活"的台词,不免让人笑完还要多想一想。热身时,饭岛说自己"是从月球上来的,就要回到自己的星球去了",和她现在的归宿对照来看,不免让人唏嘘。
我看过的饭岛的片子不能算多,但跨越了录像带、VCD阶段,延续到了BT下载的初期,期间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制作工艺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我印象中最简陋的一段饭岛的AV,从画质判断似乎是VHS转录,演员的皮肤是粗糙失真的惨黄色。似乎只有一台摄像机,视角切换不超过三次,除了摄像手比较稳,画面晃动不严重之外,水平接近素人作。后来的《女尻》,脚本质量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风格有明显九十年代特征,有了比较连贯的故事线索,重点突出,灯光、服装(...)、道具、化妆朴素,恰到好处的衬托了饭岛自身的特质,不像近年的片子在各方面极尽夸张。直到刚才我提到的这部引退作,和一般女优引退作的"X人斩"的类型片不同,其中甚至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台词设定,当然这基本是我这样的无聊观众的过度诠释,但什么样的经典文本又未曾被人窜改玩味过呢?
饭岛的确值得悼念和回忆,这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知名女优,更因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这从她在女生中的知名度就可见一斑。提到张彻和胡金铨,我们脑海中就会反映出"武侠片",尽管他们作品观众的绝对数量要少于徐克、元奎。饭岛爱和武藤兰经过李宗盛、东东枪以及无数网民的演绎,已经进入了常用语文,"梦见和饭岛爱一起晚餐"、"何日口边再横管笛",尤其是"为人不识武藤兰",将被久远地传播下去,在特殊的领域达到后辈女优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饭岛爱或许没有活在每一块硬盘里,但却活在了汉语语文当中,这也许是一项更了不起的成就吧。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人的权利
社论里的关键词句,
"在许多后发国家,人权要么仍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要么在种种说辞下沦为国家利益之刍狗。"
"在许多后发国家,人权要么仍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要么在种种说辞 下沦为国家利益之刍狗。"
"假如因为"生存"而轻忽"良心",就会出现今日所见之怪现状,以"生存人权"作为政府遏制人之尊严的枷锁,将百姓视为只知"吃 喝拉撒"的低等生物,而忽视他们参与政治,获取基本尊严的生命要求。"
"要么强调国家利益之绝对优先性,一面操弄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一方在国际社会中将本 国塑造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假象;要么则是将"人权"缩小为人类的基本生物性需求,而将政治仅仅看成是一种"统治"。"
得承认,在读这文章之前,我对人权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我偏重了生存权而忽略了完整的道德的人的意义。我有这种倾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预设下可以放弃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战乱和不安定相比,接受暴君更好一些。就是因为这种倾向,在美伊战争时,我也曾迷惑于萨达姆的稳定而压迫与美国带来的动荡孰优孰劣。
读这篇文章后,我对自己有了反省。对这个宏大的题目,我自知一时领悟不透彻,但反省之前的想法,我知道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最基本是保证公民的生存与自由等人权。公民享受自由,是政府 的义务,不能够因为任何理由而延误,实施镇压或独裁。从这一点而言,萨达姆政权存在的正当性不足,而美国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甚至破坏了伊拉克人稳定生 存的权利,战争的理由也是不正当的。关于这个例子,恰好茅于轼先生有精当的解读,"托马斯.阿奎那在讨论反抗暴政的合理性时,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反抗暴政是合理的,除非"推翻暴政的行动带有严重的纷扰,以致社会从继之而起的骚乱所受的 损害比旧有统治的继续来得大."美国出兵打伊拉克,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暴政之下解放出来,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争议,正是应了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一段话。"
再联想到希拉里答记者问时声称在国家利益与自由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我想,这种"国家利益"本身的定义应该好好斟酌 界定,为了国家利益而侵犯私人权利,这种侵犯的进一步延伸就会走向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