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改朝换代与国家


最近重读杨小凯的《中国政治随想录》。还是几年前收藏的,已经忘记了是否读过。这一次倒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并且受益匪浅。

杨小凯关于革命民主主义和改朝换代的论断很有洞见。如果是在清末,这种想法就是改良主义。是被一直批判的。但是改天换地的弊端,从杨小凯这位亲历者看来,也是显而易见和残酷的。

改朝换代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差异,杨小凯也表述的很清楚。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打打杀杀,皇帝轮流做。但一个隐含的情况是,虽然没换地方,但换了朝廷,对历史的认同,特别是对国家、政府的认同就会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事实上已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那就是,我们认同的国家、认同的历史,和政府究竟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另一面是,当我们批判历史、或者批判政府时,是否也是在批判国家。我想,从杨小凯的改朝换代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像美国,党派轮替与政府轮替,是在国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那么就不会产生这种认同矛盾。

这种认同矛盾,和我们受教育的背景有关系。教育成为一种手段,将我们变成了"制度中的人",就如同上篇博客中写的体制性拘谨和荒诞。

对于这种认同矛盾,我早前的一篇博客里也有写到,当时真是想不清楚。附在文后。

杨小凯谈到私有制对民主的重要性。我们正走在路上。但是从他对共和制衡的阐述来看,他认为现代民主政治也是历史中的偶然,并不是按图索骥就能走向民主。这一点看他又是悲观的。

早前的博客。

欧盟宪法公投乱想

欧盟宪法公投在法国荷兰相继失利,倒是在拉脱维亚获得通过。否决与通过之间不仅在结果,过程也有着显然的差异,法国荷兰采取公投方式,而拉脱维亚是议会表决。无可否认,法国的否决对欧盟是一个打击,economists评论这是希拉克的失败,是英国的不太光彩的胜利。

欧盟的这次政治事件有几处显见的焦点,富国和穷国,民众和政治精英。从已出现的结果,似乎政治精英和穷国倾向于赞成宪法,而富国的民众却不然。economists关于此次事件的评论谈到了扶持落后国家的道德诉求,那么是不是精英比民众的道德更优越呢?

撇开上述,我所想到的却是另外的命题。国家是什么?特别是在现在的世界,在欧洲,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在伊拉克战争刚结束时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对那些流离失所被战争伤害的平民而言,国家到底有多少意义,总统是萨达姆与否真的重要吗?国家,从最初好像只是政治精英的玩物。只是到了眼下的欧盟宪法公决,似乎公众才开始自觉地参与到构建一个新国家的过程之中。

公决的形式又触及了另一个讨论,重大公共事务的决策,究竟是应该采取广泛的普选还是限于政治精英代议。而这在历史上都有失败的先例。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怎样才能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