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推荐:不跟贴,无新闻

不跟贴,无新闻。

从牛博黄章晋blog看到这个东东,看了一遍,很好。

很少看网易新闻,之前感觉网易的娱乐新闻挺色、挺露骨、挺标题党。在前一次门户网站相应号召清理带色擦边球,建设精神文明运动后,网易的娱乐和体育新闻也没落了。没办法,规矩就得没落,不规矩更得没落。

从这个幻灯片看,群众新闻大有前途。从幻灯总结的跟贴看,一切新闻皆娱乐,最娱乐背后是最深刻。这真是恰恰应了丁学良所讲的,在压抑到自由渐变的节骨眼上,是政治隐喻幽默的繁荣期。

孤陋寡闻,没有想到网易的跟贴也有如此多的粉丝,生产出如此多的经典。对于我这样只看不跟贴的同志,只能惭愧。这个博客,算是发扬互联网奉献精神的开始。

推荐这个幻灯,还因为胡贲,他是第一个采访我的名记,也是至今唯一一个。


我没有看过饭岛爱


下面《答梁文道老师兼转王老板好文》转自牛博网宋老师的博文。在侧栏的《美味"有初"》(我的delicious书签)里,我写了一点点的小感想。

对于AV,我是没有饭迷王老板那样执着和深刻的感受的。尽管在传统价值观下,谈论起AV还是得遮遮掩掩,但我仍然一方面被王老板的朴素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文字打动,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竟然没哟看过饭岛爱而惭愧。对于饭岛爱,是从李宗盛的歌词里知道,然后大概是辗转打听、或者google才知道她的AV背景。不过一直是闻其名未见其人,"为人不识饭岛爱",这种事在饭迷看来应该不好意思讲出来的。

在这个压抑的社会中,任何事情都是分等级的,而且体现出城乡差异,大概AV和饭岛爱也不能幸免。我们这种生活在小城市的人,最初获得AV的途径应该是录像厅,不过我还真没去过。记得第一次的AV经历是刚上高中,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几个男生竟然还都道貌岸然的放不开情绪,而那片子印象中女主角竟是个大胖子,很没有美感,真是对纯情少男的毒害。于是,第一次看毛片竟然是半途停播。高举五讲四美三热爱伟大旗帜的我们,看毛片尚且以为耻,对于饭岛爱,更是根本不知道。

饭岛爱的去世,竟然最终成就了饭岛爱的文化现象。这与中国讳"性"忌"AV"的文化背景有极大关系。在一个谈恋爱都不能手拉手的社会,所有被压抑的情绪最终表现为被压抑的欲望。当这种压抑遇到了饭岛爱,既获得了放纵的快感,又因为处于偷偷摸摸的"地下"状态而增加了神秘感、物以稀为贵,而当你看AV竟然如数家珍的知道女演员的名字,那你又获得了成就感。这些因素的叠加,成就了AV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被压抑的越强烈,爆发的就越强烈,而在压抑和爆发中,都有扭曲。在饭岛爱文化中,也反映了转型社会道德迷茫的现状。

卫道者批评色情,但显然坚守文革道德标准对欲望的压抑本身就不道德,而且"食色欲也",烟花柳巷、春宫图画自古就有。要是非说春宫画和AV的影响不同,那也只能怪科技发展改变了传播路径和范围。至于皇帝独个看春宫和大众都能看AV,哪个更道德,值得讨论。

先进者如饭迷和伪饭迷,深入讨论起来常常搬出瑞典还是丹麦解禁红灯区导致强奸等恶性案件下降的经典案例,支持色情合法化。他们论及此时可能仅仅从法律平等角度考虑没有涉及道德。但是,AV饭岛爱被符号化本身在西方大概也不会出现,这本身也反映了社会道德基础的崩溃和重建的艰难。饭迷们大谈饭岛爱并传播,更多的是表达对压抑社会的反叛,为了反叛而重树偶像,但这个偶像究竟成为重建道德标准的向导还是障碍,来不及考虑。



答梁文道老师兼转王老板好文

昨晚跟小欢(曾用艺名骗总,现用艺名有个作者)喝酒到1点多,回家后酒劲上来,就写了篇《别他妈吹牛逼你悼念饭岛爱》,主要是讽刺一些开追悼会都要赶时尚的伪饭迷,行文不太严谨,也略显武断,但核心观点我至今仍坚持。

梁文道老师发帖表示意见《沉痛悼念饭岛爱同志》,其实呢,我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大陆AV观众中的伪饭迷。事实上,对日本、港台的资深AV观众而言,饭岛爱也许确实是品牌,是象征,甚至是一道不亚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风景。

当然,若说大陆AV观众都是伪饭迷,也有问题(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但行文有点儿油爆爆,很可能给人造成这种印象),比如饱醉豚老师就对着我鼻子打了一拳:"俺就不吹牛逼,看看我的悼念文字:饭岛爱女士在AV中的地位,应该称得上泰山北斗。本人不算一个狂热的A片爱好者,看片子的时候从来不注意艺人的名字。看到饭岛爱的照片后,想起来了,这个身材和这张脸,都是我曾经看过多次的。 "

此外,我说"AV追捧个人品牌,那是BT与电驴风行之后的时代",也不严谨,遭到了罗总温柔敦厚的批评:"我和劢芤在没有BT、电驴的时候,已经通过日文网站获得的基本读不懂的信息艰难地按女优名淘碟了,虽然那个时代的毛片封面和内容都是对不上的"。

事实上,在大陆AV观众中,还是不乏真正的优质饭粉,比如王老板,他的跟帖是一篇好文,如下:

"我对饭岛爱是真有感情的,我看的第一部AV就是流传较广的《绝版饭岛爱》,那时候我刚上大学。片子开头是一个中年猥琐男扮演记者采访她,饭岛爱趴在床上懒洋洋的说:最近一直没有男朋友,得不到滋润,心情好郁闷哦。然后那傻逼中年猥琐男假装开导,最后就把裤子脱了。看到傻逼中年发胖猥琐男掏出那根薄码短阳跟美丽的古铜色肌肤的饭岛爱……刚上大一纯洁的我心都碎了!!!我操他妈的中年阳痿发胖猥琐男!!!

后来看过很多毛片,但基本上都是花了半个小时下载,快进30秒看完,立马删除。我对任何一个女优都没什么感情,也记不住名字,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对武藤兰这种粗俗孟浪的女优感兴趣。除了香山圣多看过几眼之外,别的都忘了。但这部饭岛爱的AV整整大学四年不曾删过。毕业后,电脑搬回了家,为防止爹妈看见,用软件加密了,兀自不放心,又隐藏在N 层文件夹下面。我寻思我爸妈虽然都懂点电脑,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C:\WINDOWS\system32\%SystemDrive% \Documents and Settings\wanderlust\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SystemCertificates\My\Certificates下面把一个隐藏加密的文件找出来吧。后来每年过年回家还偷偷看一眼,每次我都寻思要不要让我弟弟也观摩一下,后来想想,还是等他中学毕业了再给他吧。去年家里买了个新电脑,我特意把硬盘拆下来保存了起来。这块硬盘就在我家的地下室静静的躺着,里面存着的,除了几十G的mp3,就只有这部饭岛爱的AV。

我迄今不能忘怀第一次看到饭岛爱那部AV的情景,那个冬天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空荡荡的宿舍里,我脸热的像烤红薯,头上简直都在冒蒸气,手心都是汗,裤裆那里就别说了,一块板砖放上去也掉不下来。真是震撼啊,之前18年的人生,真的没有看过这样的东西。现在偶尔再看毛片,唉,你要有什么生理反应,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饭岛爱真的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也很不容易。被父亲轻视,被男人欺骗,就这样度过了36年。看到她死的新闻,我就想起了那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跟她有着几乎同样的命运轨迹,亲情爱情都没有给过她多少慰藉,最后凄惨的死去了。在那部绝版饭岛爱里,我能看到她眉宇间轻微的抗拒和厌恶,后来她好像就没再拍过 AV。

谨以此回帖纪念大久保松惠小姐,她唤起了我对美好女性的向往――这绝非装逼。如果有来生,祝她幸福健康"。

【附录】

格洛托夫斯基・生于82 [219.237.196.*] @ 2008-12-29 10:19:06

尽管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女优是星崎未来和光月夜也,但王老板提到那部引退作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网上有多种剪辑版本流传。虽然饭岛的演技仍然是"表情做作,略显浮夸",然而(带字幕版本)男优的那句"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为了生活"的台词,不免让人笑完还要多想一想。热身时,饭岛说自己"是从月球上来的,就要回到自己的星球去了",和她现在的归宿对照来看,不免让人唏嘘。

我看过的饭岛的片子不能算多,但跨越了录像带、VCD阶段,延续到了BT下载的初期,期间无论是画面质量还是制作工艺都有着长足的进步。我印象中最简陋的一段饭岛的AV,从画质判断似乎是VHS转录,演员的皮肤是粗糙失真的惨黄色。似乎只有一台摄像机,视角切换不超过三次,除了摄像手比较稳,画面晃动不严重之外,水平接近素人作。后来的《女尻》,脚本质量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风格有明显九十年代特征,有了比较连贯的故事线索,重点突出,灯光、服装(...)、道具、化妆朴素,恰到好处的衬托了饭岛自身的特质,不像近年的片子在各方面极尽夸张。直到刚才我提到的这部引退作,和一般女优引退作的"X人斩"的类型片不同,其中甚至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台词设定,当然这基本是我这样的无聊观众的过度诠释,但什么样的经典文本又未曾被人窜改玩味过呢?

饭岛的确值得悼念和回忆,这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知名女优,更因为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这从她在女生中的知名度就可见一斑。提到张彻和胡金铨,我们脑海中就会反映出"武侠片",尽管他们作品观众的绝对数量要少于徐克、元奎。饭岛爱和武藤兰经过李宗盛、东东枪以及无数网民的演绎,已经进入了常用语文,"梦见和饭岛爱一起晚餐"、"何日口边再横管笛",尤其是"为人不识武藤兰",将被久远地传播下去,在特殊的领域达到后辈女优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饭岛爱或许没有活在每一块硬盘里,但却活在了汉语语文当中,这也许是一项更了不起的成就吧。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人的权利

前些日子读《纵横周刊》《世界人权宣言》写的社论,成庆主笔。文虽短小,却也解答了我一段时间以来的问题。

社论里的关键词句,
"在许多后发国家,人权要么仍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要么在种种说辞下沦为国家利益之刍狗。"
"在许多后发国家,人权要么仍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要么在种种说辞 下沦为国家利益之刍狗。"
"假如因为"生存"而轻忽"良心",就会出现今日所见之怪现状,以"生存人权"作为政府遏制人之尊严的枷锁,将百姓视为只知"吃 喝拉撒"的低等生物,而忽视他们参与政治,获取基本尊严的生命要求。"
"要么强调国家利益之绝对优先性,一面操弄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一方在国际社会中将本 国塑造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假象;要么则是将"人权"缩小为人类的基本生物性需求,而将政治仅仅看成是一种"统治"。"
得承认,在读这文章之前,我对人权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我偏重了生存权而忽略了完整的道德的人的意义。我有这种倾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预设下可以放弃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战乱和不安定相比,接受暴君更好一些。就是因为这种倾向,在美伊战争时,我也曾迷惑于萨达姆的稳定而压迫与美国带来的动荡孰优孰劣。
读这篇文章后,我对自己有了反省。对这个宏大的题目,我自知一时领悟不透彻,但反省之前的想法,我知道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最基本是保证公民的生存与自由等人权。公民享受自由,是政府 的义务,不能够因为任何理由而延误,实施镇压或独裁。从这一点而言,萨达姆政权存在的正当性不足,而美国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甚至破坏了伊拉克人稳定生 存的权利,战争的理由也是不正当的。关于这个例子,恰好茅于轼先生有精当的解读,"托马斯.阿奎那在讨论反抗暴政的合理性时,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反抗暴政是合理的,除非"推翻暴政的行动带有严重的纷扰,以致社会从继之而起的骚乱所受的 损害比旧有统治的继续来得大."美国出兵打伊拉克,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暴政之下解放出来,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争议,正是应了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一段话。"
再联想到希拉里答记者问时声称在国家利益与自由冲突时要维护国家利益,我想,这种"国家利益"本身的定义应该好好斟酌 界定,为了国家利益而侵犯私人权利,这种侵犯的进一步延伸就会走向独裁。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次贷危机二三事


上周一次讨论次贷危机,参与讨论者提出了一些见解是我不太清楚的,因此事后搜集了些资料。尽管还没有搞得很清楚,终归有点收获。是为记。

讨论中有称,"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二,一是分散风险,二是增加流动性。次贷在MBS的阶段确实有此作用,但从CDO开始就不再具备这个作用了,因此CD0不是有效的衍生工具。因为,一是CDO本身根据风险等级分为不同的层次,优先级、普通级、股权级,作为股权级的CDO,本身计入股权,那么它一旦损失直接损失股本,比债券工具损失对股本的侵蚀厉害得多,这不仅没有分散风险,甚至集中了风险。二是CDO的投资者大多是机构投资者,是准备长期持有获利,CDO规模庞大,持有者有长期意愿,这些都影响了CDO的流动性。"

从查找的资料看,上述的论据是不成立的。

首先,对CDO的分级,特别是股权级的概念有误解。MBS是银行将按揭贷款打包出售,将自身承担的风险转移给购买人,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流动性,按揭贷款证券化后自身也增加了流动性。CDO是将次级贷款或其他资产打包,并根据信用分级出售给客户。单独从CDO的设计与出售看,CDO也起到了风险分散的效果。因为对CDO资产来源者而言,的确是分散了风险。而所谓的股权级,只不过是获得偿还的次序在最后,并非就是CDO损失后直接从股本扣除。因此实质还是债务工具。所以,CDO本身的设计并没有使风险集中。

第二,虽然CDO的投资者大多是机构投资者,并且长期持有,但并不能因此否定CDO产品的流动性。如果CDO的基础资产是次级贷款,那么经过CDO的标准化,其流动性肯定显著提高。

综上,CDO本身具有风险分散和增强流动性的特点。

讨论中还有称,"SPV具有风险隔离作用,是为了避免SPV的破产伤及原来的贷款持有人,即贷款出售者。"

但从查询的资料看,SPV最初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保证MBS、CDO的购买人,不会因贷款出售者的倒闭而得不到清偿。也就是说,成立了SPV后,不论原来出售贷款的银行倒闭与否,这要MBS的基础资产违约率不高,就能保证清偿。所以,SPV具有破产隔离作用,但是方向是为了隔离贷款出售银行倒闭殃及MBS,而不是相反。

虽然上述关于次贷危机根源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次贷危机的发生与CDO等衍生工具的滥用无疑是分不开的。

首先,CDO本身具有风险分散作用。但是当CDO市场兴起后,投资银行逐利的本性促使他们逮住什么东西都要CDO一下,于是产品泛滥。但由于初期在利率较低的情况下,次按本身风险没有暴露,CDO还是相当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下,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也乐于购买CDO产品发财。但是,不知不觉间,CDO市场形成了一个循环。银行卖出贷款转移风险,投行包装发行CDO,接下来银行又购买CDO发财。这个循环的产生,使得CDO本身的风险分散成了一个闭环的分散,银行的风险分散给了银行本身,导致了CDO市场风险分散功能形同虚设。

SPV有风险隔离、破产隔离的作用,虽然最初的设计目的是隔离基础资产出售者破产对SPV的影响,但事实上自然也有反方向的隔离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基础资产出售者往往对SPV提供担保或其它支持以增加SPV的信用等级,因此隔离作用被削弱了。当次贷危机发生,SPV偿付能力不足或破产时,自然会殃及原来的资产出售方。

综上,次贷危机发生,首先是设计CDO、以及后续的评级等过程中,市场参与者低估了次级贷款的风险。其次,CDO设计本身的风险隔离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机构共同参与买卖而形同虚设。三是当危机发生时,流动性被削弱。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connotea- 一款在线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最近要做论文,但是参考文献的整理是件头疼的事。现在要找一篇参考文献很容易,用google scholar一搜即得,很多文献都能找到下载版本,即使没有免费公开的下载资源,到Jstor之类的数据库里也能够方便的找到。但是文献下载多了,看过了,如何整理保管文献目录是件难事。如果不注意保留文献目录,可能论文做完了,参考文献又找不到了。
实际上我前两天用了Elsview的2collab,这个书签管理工具比起delicious来,在文献管理方面更专业,提供手工录入文献要素,但是由于它只有firefox浏览器的工具按钮,对于我使用google chrome不方便,所以决定另起炉灶。
基于对互联网的信任,我就用"在线 参考文献""reference online"这类的关键词一阵google。互联网果然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在线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已经不是新鲜事。在wiki里有一篇对各类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比较的文章,非常好。但是从列表里看,大部分软件都是收费的,我只能望而却步了。但从软件功能看出,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功能已经很强大了,可以提供对多种文献数据库的搜索,将目标文献导入个人文献列表,而且可以提供参考文献导出,就是根据几种标准论文格式要求导出,直接加到论文后面就行了,真是考虑非常周到。
互联网是共产主义雏形,总有免费的。本着这一坚定信念,我最终找到了connotea,www.connotea.org,而且是名门之后,属于Natrue杂志旗下(因为网页下方有Nature的链接等,但是我没找到确凿证据证明他们俩是一家)。connotea提供各种浏览器的工具按钮,而且可以使用DOI数字标识直接添加文献,也就是说,搜索到文献后,如果网页上有文献的DOI,我们就可以选定DOI标识,点击connotea工具按钮,connotea自动将文献的多种要素添加到参考文献书签里,真是方便之极。加上connotea提供的tag、commnent等功能,对于在线管理参考文献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唯一不足的是,connotea还没有提供标准格式参考文献导出功能。
英文文献,只要是公开发表的,一般都有DOI,那中文文献呢?我刚刚又搜索了一番,发现中文文献DOI也已经起步了。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只是cnki里面提供,维普之类的页面上就没有了。
不幸的是,google scholar搜到的文献,总是维普的在前面一大堆,cnki的很难找。我想,原因大概是因为cnki本身也提供了文献搜索工具,而且还很强大。遗憾的是,我测试了一下,connotea不支持中文文献的DOI,一大缺憾。

在我的delicous里,有一篇介绍学术书签管理的博客,挺好。springer推出了免费的CiteULike,也得尝试一下。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体制、政府:另类的解读

读博客,牛人多。我前两篇博客的内容,都有牛人以幽默的方式解读,而且很清晰透彻。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改朝换代与国家


最近重读杨小凯的《中国政治随想录》。还是几年前收藏的,已经忘记了是否读过。这一次倒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并且受益匪浅。

杨小凯关于革命民主主义和改朝换代的论断很有洞见。如果是在清末,这种想法就是改良主义。是被一直批判的。但是改天换地的弊端,从杨小凯这位亲历者看来,也是显而易见和残酷的。

改朝换代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差异,杨小凯也表述的很清楚。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打打杀杀,皇帝轮流做。但一个隐含的情况是,虽然没换地方,但换了朝廷,对历史的认同,特别是对国家、政府的认同就会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事实上已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那就是,我们认同的国家、认同的历史,和政府究竟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另一面是,当我们批判历史、或者批判政府时,是否也是在批判国家。我想,从杨小凯的改朝换代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如果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像美国,党派轮替与政府轮替,是在国家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那么就不会产生这种认同矛盾。

这种认同矛盾,和我们受教育的背景有关系。教育成为一种手段,将我们变成了"制度中的人",就如同上篇博客中写的体制性拘谨和荒诞。

对于这种认同矛盾,我早前的一篇博客里也有写到,当时真是想不清楚。附在文后。

杨小凯谈到私有制对民主的重要性。我们正走在路上。但是从他对共和制衡的阐述来看,他认为现代民主政治也是历史中的偶然,并不是按图索骥就能走向民主。这一点看他又是悲观的。

早前的博客。

欧盟宪法公投乱想

欧盟宪法公投在法国荷兰相继失利,倒是在拉脱维亚获得通过。否决与通过之间不仅在结果,过程也有着显然的差异,法国荷兰采取公投方式,而拉脱维亚是议会表决。无可否认,法国的否决对欧盟是一个打击,economists评论这是希拉克的失败,是英国的不太光彩的胜利。

欧盟的这次政治事件有几处显见的焦点,富国和穷国,民众和政治精英。从已出现的结果,似乎政治精英和穷国倾向于赞成宪法,而富国的民众却不然。economists关于此次事件的评论谈到了扶持落后国家的道德诉求,那么是不是精英比民众的道德更优越呢?

撇开上述,我所想到的却是另外的命题。国家是什么?特别是在现在的世界,在欧洲,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在伊拉克战争刚结束时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对那些流离失所被战争伤害的平民而言,国家到底有多少意义,总统是萨达姆与否真的重要吗?国家,从最初好像只是政治精英的玩物。只是到了眼下的欧盟宪法公决,似乎公众才开始自觉地参与到构建一个新国家的过程之中。

公决的形式又触及了另一个讨论,重大公共事务的决策,究竟是应该采取广泛的普选还是限于政治精英代议。而这在历史上都有失败的先例。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那么,怎样才能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呢?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Fwd: 生活中的体制性拘谨与荒诞

轰轰烈烈的学习又开始了。全国性的、分轮次的、统一规划的学习,总带有运动式色彩。写笔记,还必须是手写,每天一篇。大家心照不宣都是在应付,临阵磨枪地抄完,脑子里记住多少鬼知道。竟然还要检查,检查学习计划、笔记。
很有意思。虽然每个人都很厌烦这运动式的学习,但学习仍然被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而且还有层层加码的趋势。牢骚归牢骚,没有人敢不认真对待。这让我想起了孙立平的"体制性拘谨"和雷颐的"体制性荒诞"。
这种拘谨和荒诞,不知要延续到什么时候。制度性背景的影响是深远的,就像《世纪大拍卖》里所说的,"在极力摆脱传统制度时,却因为传统制度的历史而注定要重造过去的传统制度"。要摆脱这种传统,"唯一的出路是摩西的解决方案,人们需要到荒漠里生活40年,让老的一代慢慢消失,新的、被解放的一代成长起来"。

 
 

 
 
走出体制性拘谨_专栏_经济观察网_2008-03-03_孙立平
via www.eeo.com.cn on 10/21/08

在本专栏 《有感于美国皇帝和海螺共和国》及《有感于两次罢工》两篇短文中,我要讨论的其实是这样一种现象,即一种可以称之为 "体制性拘谨"的现象。

体制在中文中的另一种称谓叫制度,在英文中是institution。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教授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对于这样一种外在于人的制度,人们往往将其看作是一种完全客观的东西,但其实不尽然。

英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曾写过一本书,叫作《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这个书名就是有意告诉我们,制度是会思维的。她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例子:假如有5位探险者被困在一个被堵死的山洞中,虽然外面的救援工作在进行,但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将山洞打通,他们才能获救。而这时5位探险者的食物已经用尽,无法维持到救援成功的时刻。现在,惟一的办法是牺牲其中一名成员,让其他4人食其肉以维持生命。那么这5个人将会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道格拉斯给出的答案是,这5个人的决定,取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制度,即取决于其观念制度,以及这一观念制度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后来,周雪光教授也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来讨论"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制度是会思维的。这样的一个命题使得我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学者们最终还往往是将制度的思维归结为人的思维,即制度的思维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于是人和制度,又被简单地混在了一起。在这里,我特别想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点,制度的思维与制度中人的思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制度的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时是很不相同的。制度的思维往往是通过一种特有的制度逻辑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我们能够看到的、觉察到的制度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制度思维的结果。这样一来,制度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记得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一次不经意间在一本地方性的文学杂志中读到一篇小说,由于年代久远,小说的题目,杂志的名称,乃至作者,都已经忘记了(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有人提及这部非常有意义的小说),但故事的情节在近30年后还记得很清楚。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即将复员的战士,为了能在复员后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想在复员前解决自己的入党问题 (当时是否党员与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于是,他在人们的建议之下,就开始不断给指导员送礼,为此花了不少钱。但直到他离开部队的前一天,入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晚上,他冲到指导员的办公室,与指导员大吵起来。突然间,他看到办公室有一支枪,他抄起枪就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在附近的连长听到了吵架声,推门进来一看,战士已经将枪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怎么办?如果强行夺枪,很可能走火伤了指导员。情急之中,他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中使用精神威慑法的情节,于是一边向战士走过去,一边大声说,"你开枪呀!"、"你开枪呀!"战士愣住了(怎么这时候还有人叫我开枪?),连长缓缓走过去,将枪口按下,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处理过程开始了。那个战士被处分是必然的。接着受到处分的是连长,处理的理由是"为什么战士的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的时候,你还说'你开枪呀'"。连长的自我辩护当然是,"我使用的是精神威慑法"。但体制无法承认精神威慑法,因为在体制只能承认的政治逻辑中,是无法将精神威慑法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的。体制能够承认的,只能是"在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头部的时候,你说的是'你开枪呀'"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这个时候,参与研究处理决定的人,作为单独的个人,也许会理解这当中的精神威慑法,能够理解那位连长的真实用意,但作为一种体制是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承认这一点的。

当然,以上所说的体制,也许应当加上一个限制词,就是"当时的"体制。因为那时是改革开放刚刚在启动,中国社会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社会氛围还带有改革前社会的浓重色彩。而从这里要讨论的问题的角度看,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体制性拘谨的社会,这种拘谨的极端形态,就是人所共知的僵硬性。在那时,即使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问题的一个人,或是因为紧张喊错了一句口号,或是不小心打破了领袖塑像,在政治上都会被当作反革命而遭到严办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在类似的事件中,处理他的人或周围的其他人不知道他是无意的吗?不是。但人们却无法为他进行辩护。因为在巨大的政治压力面前,体制无法承认"无意"、"不小心"等构成这个事件的极为重要的要素,体制只能根据简单的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判断和处理。

也许人们会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不错,但我们今天难道已经完全从这种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了吗?恐怕没有。以前文讲到的海螺共和国为例。海螺共和国以搞笑式的宣布独立的做法来申诉自己的要求,在不同的制度思维中,无疑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对待。在那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事件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严重的政治性事件来对待,因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维权事件,并没有人真正想从美国脱离出去,更没有人想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只不过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使用了宣布建国独立这样的噱头。对于这种噱头,体制是按照搞笑来对待的,当然,其实质性的要求(即取消关卡)是不能当作搞笑来慢待的。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在我们的社会中,结果将会如何?很可能我们的体制就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搞笑成分,并进而将其当作一个严重的事件来加以对待。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相对轻松的体制性思维。而体制性拘谨则可能导致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误判,并在行动的层面表现为举止失措或失当。前一段时间,我在几个地方都听到这样一种抱怨,即在一些重要会议即将召开的时候,甚至是一些地方重要会议召开的时候,一些煤矿被要求停产,以免发生事故。其实仔细想想,你开你的会,他挖他的煤,两者有什么关系?什么关系也没有。不开会要出的事故也会出,即使真的发生了事故,对会议就会有影响吗?如果不是极为罕见的重大事故,什么影响也不会有。将"挖煤-事故-会议"联系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所称之的体制性拘谨所致。因为在这种拘谨的思维和由此形成的社会氛围中,仿佛重要的会议都应当在社会中没有任何负面事情发生的祥和气氛中召开。但实际上,一个会议能做出的决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能起的作用,与那些偶然的事情甚或事故并没有什么关系。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我曾经用几篇文章来讨论当今社会矛盾的定位和恰当评估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问题,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过分估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结果是使许多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应当进行的改革无法向前推进的倾向。这样的一种倾向是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体制性拘谨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样的体制性拘谨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过分的敏感。在这样一种拘谨的体制性思维所造成的过分敏感中,正常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危险性往往被无限放大,对正常的言论或舆论有着过分的担心和提防,很容易将不同的意见甚至多元世界中的许多有特点的事物 (或是有点另类的事物)都看作是敌对的因素,同时因为惧怕一些重要的变革,不惜费力去编织种种理由加以阻挡。结果不仅是自己进行选择的范围越来越窄,而且导致在处理诸如新时期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僵硬和无效,更重要的是一些为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所必需的制度建设难以有效推进。

去年,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放下虚荣,海阔天空。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巨变当中,社会在走向文明和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艰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冲破虚荣所造成的种种心灵深处的限制,用一种自信而坦荡的胸怀来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其实,那篇?文就是在从一个侧面来讨论体制性拘谨的问题。因为过分的虚荣,与思想资源的偏狭,对于自己的不自信以及思维的僵硬等,都是造成思维拘谨的重要原因,最终的结果是阻碍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所以我在该文中最后强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们要善用人类几千年文明所积累的全部成果,来面对我们所遭遇的问题,来实现我们的进步和发展,而这,也就是真正的海阔天空"。

记得几年前在评论中国足球的时候,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足球最需要的是自由的意志与舒展的灵魂,而中国足球之所以长期没有进步,最缺乏的也就是这个。近来,一些地方大员和学者呼吁再一次解放思想。但在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后的今天,解放思想的涵义是什么?我想,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也许是我们今天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画皮》原文


以下《画皮》原文摘自百度国学。从原文故事看,就是一个鬼怪小说,要说感情,也就是男人不忠而妻子舍身相救,现在被演绎出如此爱恨情仇,真难为了编剧。原作中,异史氏的话"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
悟耳。哀哉!"是点题,除了说善恶有报、因果报应,还迁出了忠妄的大题目,给后人评说与演绎,留足了空间。

○画皮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幞独奔,甚艰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
问。"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
朱门。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问:"何之?"曰:
"在亡之人,乌有定所。"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女喜,从之。生代
携补物,导与同归。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女曰:
"此所良佳。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生诺之。乃与寝合。使匿密室,过
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偶适市,
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
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
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无何,
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心疑所作,乃逾�坦,则室门已闭。蹑足而窗窥之,
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
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睹此状,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不
知所往。遍迹之,遇于野,长跪求救。道士曰:"请遣除之。此物亦良苦,甫能
觅代者,予亦不忍伤其生。"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临别,约会于青帝庙。
生归,不敢入斋,乃寝内室,悬拂焉。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自不敢窥,使
妻窥之。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
"道士吓我,终不然,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
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妻号。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陈骇涕不敢声。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
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幸遁未远。"问:"南院谁家?"
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以为未有。道士
问曰:"曾否有不识者一人来?"答曰:"仆早赴青帝庙,良不知。当归问之。"
去,少顷而返,曰:"果有之,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室人止之,尚在
也。"道士曰:"即是物矣。"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鬼!偿
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遁。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
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作浓烟,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
芦,拔其塞,置烟中,��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道士塞口入囊。共视人皮,
眉目手足,无不备具。道士卷之,如卷画轴声,亦囊之,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
曰:"我术浅,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问:"何人?"曰:"市上
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习知之。
乃别道士,与嫂俱往。见乞人颠歌道上,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而前。乞
人笑曰:"佳人爱我乎?"陈告以故。又大笑曰:"人尽夫也,活之何为!"陈
固哀之。乃曰:"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罗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
之。市人渐集如堵。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陈红涨于面,有
难色;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格格而下,停结胸间。
乞人大笑曰:"佳人爱我哉!"遂起,行已不顾。尾之,入于庙中。迫而求之,
不知所在,前后冥搜,殊无端兆,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俯
仰哀啼,但愿即死。方欲展血敛尸,家人伫望,无敢近者。陈抱尸收肠,且理且
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惊而视
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极
力抱挤。少懈,则气氤氲自缝中出,乃裂缯帛急束之。以手抚尸,渐温。覆以衾
�。中夜启视,有鼻息矣。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隐痛耳。"视
破处,痂结如钱,寻愈。
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
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
悟耳。哀哉!"

《画皮》的压抑与理想


和朋友们一起看《画皮》,晚场,人少。一年多没有进过电影院,大屏幕的感觉还是比电脑强得多,影院里因为没有网络呀之类的分心,也比在家看电影专心得多。这是题外话。

第一次看到这版《画皮》的介绍,是在中央十的《第十放映室》,它对比分析了各版本《画皮》的异同,故事的恐怖诡异之处,以及在电影解读中如何由一个恐怖故事演变成陈嘉上的现代情感剧。《第十放映室》是我非常欣赏的一档栏目,解说词写得好,解说的音质也极具渲染力,而对每一部电影的剖析,也总能由简单中解释得深邃,为看似普通的情节与故事加上思想、文化和生活的内涵,从而变得丰满和耐人寻味。《画皮》对我的吸引,也要归功于《第十放映室》。

如果从电影传达的意思讲,完全可以脱离《画皮》的故事情节,改成其他的名字,像赵薇说的《爱你爱到杀死你》,或者改换一下时空背景。叫《画皮》的名字,以及把王生改成了王将军、以及莫名的多出个甄子丹、以及女鬼的幡然悔悟,都是吸引人的噱头而已,除了票房的考虑,对影片要表达的思考,全无补益或损伤。当然,思想要卖得出去才能影响人,才能成为"好"思想,从这点而言,编剧和导演也实属不易。不知道是由翻拍《画皮》的初衷而不断演绎成现在的结果,还是有了都市情感剧的轮廓最终找到了《画皮》这么个好卖点。

《画皮》的整个基调是压抑的,从色彩到音乐还有故事,统统的压抑和慢节奏,并且充满着矛盾。这矛盾深藏于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情感世界中的猜测和怕被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想亲近而交往中的疏离,每个角色对情感的压抑,都被摄影刻画在演员的举手投足间。导演是想探讨现实情感生活中的爱情、诱惑、忠贞与背叛的共存与矛盾,但是影片也只是集中展示了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深处矛盾中的人的迷惘与挣扎,对于如何破解矛盾,他没有给出答案。

原本美满的生活,一旦有外来者的闯入,或是一旦诱惑出现,总是迅即转入压抑。大概这是《画皮》给人们的最有力和正确的提示。最好的救赎就是不要开始。

多角恋,因为王生的挣扎、王夫人的忠贞、狐狸精的痴情、庞勇的理智,总算没有落入混乱的俗套。《画皮》走在色情剧的边缘,努力地拿捏着分寸,吸引着眼球。而这多边的感情线索中,王生与夫人的戏份,是最真实而有看头的。夫妻间如何建立和维持信任是个难题。王生夫妇情深意合,但还是要掩藏心迹,难免猜测。这种掩藏的初衷是维系情感,关爱对方,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坦露心声呢?可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夫妻间相敬如宾的尺度,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琐碎,当然不是一部《画皮》可以解答。

《画皮》最终的大团圆解决,与原著是吻合的,这迎合了观众的"大团圆"偏好,也有利于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原著中恶鬼死有应得,被道士收了。电影里却给女鬼安排了个幡然悔悟、大义凛然,近乎普渡众生的归所。不是说以"出身论"揣度女鬼,不是说恶人就没有善的侧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古训是无比正确的。可是电影安排的这个结尾,肯定会把多数人的情感一下子转化成对女鬼的同情,女鬼因此而一死洗净挖心债,留得芳名满人间。这有歪曲大是大非的嫌疑。

《画皮》的大团圆理想,与女鬼的"死得其所",应该能有更好的处理。

在《画皮》的大团圆里,还忽略了被女鬼挖心后安息在悬棺里的众人,因此大团圆是不圆满的。这也说明,小人物永远是历史的陪衬,人民是历史的看客,充其量是被动的参与者,离创造者的距离还很遥远。历史书中只会记载大人物。电影里也如此。







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

《源泉》的吸引

      今天,在汪丁丁的博客上读到了《评兰德<源泉>》。之前读汪丁丁的文字,总是觉得有些晦涩,而这次读来,经感觉非常的逻辑清晰而且深刻,不知是他文风多变还是我的阅读多了,理解力也好起来。
      汪文中引用的兰德关于集体主义的批判,以及汪丁丁对自由主义的评论,非常吸引我。在是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7000亿救市计划,也引起了很多人关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的讨论。这也同样让我产生了些迷惑。
      是的,学经济的人,大概难免倾向于自由主义和人性本恶,可是,我也一直困惑与自由主义的边界在哪里?!实际操作中,自由与政府的两项权衡,之间的边界总是微妙的变化。尽管哈耶克等先哲对集权主义有深刻的预见性的批判,但是,如何把握这界限呢?
      似乎兰德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汪丁丁是悲观的,他的"过程",对结果不敢给出乐观的预见。
      受到吸引,我赶紧从当当上订购了《源泉》。

2008年9月17日星期三

三鹿,婊子也想立牌坊


三鹿,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它很早就知道了奶粉里有三聚氰胺,但是它既没有告知公众、主动召回产品,也没有自己检讨流程、查找源头,直到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众多无辜婴儿被伤害了身体。
无耻的三鹿,在声讨声中,在政府事后诸葛亮的检查压力下,还不肯老老实实地检讨自己的罪孽,还想着要把自己的罪责推卸一点是一点,还厚颜无耻地发一封狗屁不通的公开信。
通读这封公开信,口口声声说诚挚道歉,哪里有一点点诚挚的意思,除了"诚挚"地把错误都归咎到往原奶里添料的犯罪嫌疑人。
三鹿,拍拍自己的胸口窝,做了婊子就是做了婊子,能大着胆子昧着良心赚钱,能害了人,就该壮着胆子乖乖领死,到断头台跟上了还他娘的装熊,铡刀放脖子上了还想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真真正正的孬种!!!
三鹿,当了婊子还想着立牌坊!骂你这句真是侮辱了婊子!
还有那些被查出来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厂家!!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振岭,9月15日下午在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
    信件全文如下:
    "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给众多患儿及家属造成严重伤害,我们非常痛心!三鹿集团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道歉!
    9月15日上午9时,我公司从河北省公安厅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涉嫌向我公司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案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19名嫌疑人已经被刑事拘留,其中两人被依法逮捕。我公司真诚感谢公安部门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快速侦破案件。
    我公司郑重声明,对于8月6日以前生产的产品,我们全部收回,对8月6日以后生产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有异议、不放心,我们也将收回。同时,我们将不惜代价积极做好患病婴幼儿的救治工作。最后,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和患病婴幼儿及家属真诚道歉!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9月15日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领导的“真理式”指示


     前些天单位组织考试,领导是重视的,出卷要保密,考场纪律要严明,改卷子分了3个人改,然后相互复核,再加上领导审阅,形式上倒是相当过得去。领导事先是宣布了纪律的,搞得气氛倒也严肃。我们这样的参与改卷人员,应该说是兢兢业业,但领导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即将公布分数时斟酌的指示:"大家还是要再仔细一点呀,把分数再复核一下,把简答题再看一遍,怎么名次并列的这么多?!"
       
领导发话了,咱们不敢妄断领导就没有看卷子,可是领导的指示让我等如此抓不住落脚点,这落实起来就比较困难点,但是困难也要落实呀,这时次一级的领导就发挥了创造性,建议说:"并列的这么多是不是公布下去不太好?!大家再看一下吧。"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领导的指示是英明的,言简意赅地透露着领导的认真负责,尽管"认真"的要求并不代表领导已经"认真"地审阅,但是审不审是领导房间里的事,我们岂能妄断?!所以,虽然领导的指示"本来无一物",可这"认真"的要求本身是绝对正确的,对于绝对正确的,我们又"何处惹尘埃"呢?
        这"真理式"指示的官僚气,和落实起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玩味起来,还是相当有启发的。

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google chrome,轻便浏览器

昨天等待一天,今天一早终于成功下载google chrome,并且,不知不觉发现chrome有替代firefox成为我的首选浏览器的趋势。

google chrome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简洁,一贯的google作风。关于chrome的特点,我想推荐一篇文章。我只想简单说点自己的意外。意识google chrome竟然还不能安装google toolbar,google toolbar是我在IE和firefox里最频繁使用的插件,当初放弃opera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用google toolbar。可能是google认为chrome已经能够很方便的使用google搜索,再说toolbar本身就是为了在别人的产品上推广自己,所以在chrome上就不必出现了。再者是google chrome的书签不支持从google bookmarks里面导入,我觉得这一点肯定是下一步改进的重点。


Google Chrome Features that are missing in your favorite Web Browser

google chrome error 
Aw, Snap! -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of Google Chrome

Now that you have Google Chrome installed on your desktop, let's look at some of the unique features available only inside Google's Web Browser that you're seriously going to miss in other popular browsers like Internet Explorer, Firefox, Apple Safari or Opera.


1. Task Manager for Websites

While you are inside Google Chrome, press Shift+Escape and it will open up a 'task manager' with a list of all websites currently open inside Chrome.

chrom task manager

This will give you an idea about how much physical memory is consumed by different websites and if any particular page is causing your system to crawl, you can do an "end process" to close that tab directly from Task Manager.

2. Visual Browser History

This is a feature Chrome borrowed from Google Desktop / Google Web History. Type Ctrl+H to open your browser history and search for a term.

visual-history

In addition to matching pages, Google Chrome will also show you a small thumbnail image of that web pages in the history results. No need for any extensions.

chrome  contextual menu3. Super Clean Contextual Menus

I simply love this. You right click an hyperlink on a web page and you get only five relevant options to deal with that link.

The number comes down to four when you right click any image in Chrome. There's way too much clutter in Firefox menus.

4. Search Your Favorite Websites from the Address Bar

This is brilliant. If you visit a website that includes site search (for instance: search.labnol.org) - Chrome will automatically recognize and add that search engine for you so the next time you can perform a search on that site via the Chrome address bar itself.

chrome search

To see this in action, open cnn.com or search.labnol.org in your Chrome browser and then type cnn.com followed by the tab key to search CNN. Simple.

5. See Memory Used by Different Browsers

Open a new tab inside Chrome browser and type "about:memory" (without quotes) - somewhere at the top, you'll see a list of browser processes that are currently running on your system and the amount of memory they are using.

browser memory

5. Reopen Website tabs that you closed by mistake

Firefox 3 has this "Undo Closed Tab" option in the menu while you can open closed tabs in Opera via the Ctrl+Z shortcut.

closed-tabs

To re-open a closed tab in Google Chrome, just hit Ctrl+T and you'll see an option that says "Recently closed tabs" - click the one you closed by accident.

6. Launch Websites from the Start Menu / Quick Launch Bar

Desktop shortcuts for web pages are possible with other browsers as well but Google Chrome make the whole flow very easy. Open any site and choose "Create application shortcut" from the File menu.

web-shortcuts

This will essentially create a desktop shortcut that looks something like this:

 C:\Users\labnol\AppData\Local\Google\Chrome\Application\chrome.exe   --app=http://www.labnol.org/

Clicking the shortcut will launch that web page in a new instance of Chrome that may not contain have any more new tabs.

Overall, I am pretty impressed with Chrome but I did miss support for extensions especiallyCustomize Google. Chrome lets you move tabs around different windows but I didn't find this feature very useful. I like the Firefox approach better where you can drag tabs onto the desktop and turn them into web shortcuts.

picasa web album 新增 name tag 功能


刚才关于picasa 3的试用报告里,对人脸识别功能的说法是错误的,充分显示了我的孤陋寡闻。

我将picasa web album更改到英文模式下,发现了name tag功能,这个功能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将web album照片里的人脸全部识别出来,然后用户可以根据识别出的人脸添加姓名标记。真的很好用。

yes, Picasa 3 is coming

我是一直使用picasa的,并且把picasa web album作为照片的备份存储地址。picasa是一款优秀的桌面照片处理软件,虽然照片优化功能只是入门级的,但是对于照片整理、上传等需求非常便利,但是,自从picasa被google收购后,软件的更新一直非常慢,除了2.7版本后很久没有更新了,虽然一直有传言。
此次picasa3的更新内容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备受瞩目的人脸识别,实际上也不像这名词说得那么悬乎,并不是能够根据人脸甄别出是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可以把照片中包括人脸的照片筛选出来,就是人物照和风景照区分。另外,软件增加了制作拼贴画和照片电影功能,这样的小功能也比较能够加分。
最重要的,picasa增加了桌面软件和web album之间的互动,比如picasa3中对于已经上传的文件夹,在文件夹上会增加一个蓝色小球标志,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之前2.7只是对照片有已上传的箭头标志。对于已上传照片,picasa 3 增加了syc功能,在桌面软件中修改优化过的照片可以直接与web album同步。picasa 3还实现了对web album的桌面修改控制,主要是修改已上传照片的共享权限。
应该说,picasa 3 在软件界面设置上也有优化,看上去更漂亮。

picasa web album也有改变,增加了探索功能,也就是对用户已上传公开照片的一个推介页面,该页面上展示的照片都非常漂亮。以前我是觉得flickr的用户大概摄影水平更好,展示的照片更漂亮,现在看来picasa web album的用户也不差。这个探索功能,我想对于web album的用户之间的交流和picasa web album的推广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得承认,picasa web album的网络照片管理功能与flickr还是有些差距。但是picasa的优势在于有桌面软件进行联动。

对了,找picasa 3的下载费了些事,目前只有英文版。链接如下:  http://dl.google.com/picasa/picasa3-setup.exe 

2008年9月2日星期二

google chrome,何时停止扩张脚步

google的浏览器。google的无限扩张与破灭边缘。随着google在互联网各领域的扩张,以及它自身无比强大的影响力,google一来成为竞 争企业的巨大敌人,将受到反垄断法律的审查,向微软一样。二来google掌握了用户越来越多的信息,并且正在引导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很快就会使 用户感受到威胁。如果google在用户隐私处理上稍有差池,那google的形象会马上走向反面。如果不能在成长中谨慎的保持自我约束,那么自我膨胀就 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是的,我仍将继续使用google,但是我已经感觉到内心越来越多的提防。

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

博客目的、平台选择及传播


很久之前就开始写博客,最初在专门的博客网站,后来试过yahoo360,然后是msn space,断断续续。最近的还因为朋友推荐用过百度空间。msn space是用得最长的,因为朋友比较多。但是总体说来,写博客没能很好地坚持。归根结底我觉得是因为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写博客?

博客的初创,其目的应该是作为技术交流用,用户群主要是IT专业人士,写点业内发展观察、技术问题等内容。博客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内容扩展为各方面的观察记录,比如现在的媒体博客、记者博客。但是当博客大众化以后,特别是在国内由门户网站将博客全民普及之后,博客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化信息,逐渐向日记靠拢。特别是门户网站以名人博客为噱头做推广,最著名的老徐就完全是记录日常琐事,于是扇忽地大家都来晾晒自己的私生活。

日记上线没有不好,有隐私担忧?那是肯定。但是博主们肯定也是过滤了重要隐私内容后有选择地暴露。

最初我就把博客定位为日记。可是一方面生活太不丰富多彩,可写处不多,另一方面还得挑着能写的好看的,内容就更贫乏。

现在的博客,越来越多地服务于社会化网络,门户网站上叫"圈子"或者"社区"。"圈子"也各有不同,如果想Facebook似的建立基于真实生活的网络联系,那么博客的私人化信息就会多一些,但是这种圈子往往会设置进入壁垒,较为良好的保护了信息的安全性。

因此上说,处于传播和推广目的的博客,承载的私人化信息应当谨慎。即使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网络社交,相信参与者也会选择性的提供私人信息。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在讨论互联网的发展时,都会强调互联网的匿名特征。而现在网络社交的发展开始引导用户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应当是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性转变,但其中隐私保护是个大问题。

至于博客平台的选择,最流行当然是门户网站或者QQ空间、百度空间,他们最大的优势是用户众多,容易推广。随便写个博客,看着经常来转悠的访客,点击数量增长,劳动的博主自然心存欢喜。但是这些博客平台的开放性不好,虽然提供了不少模板,但是不允许用户灵活设置版面、添加模块。门户网站博客还有言论审查,发布方式也大多只支持网页发布。这样大大限制了博客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如果选择blogger或是wordpress或是独立建站就不同了,像blogger支持邮件发布、移动设备发阿布、支持team blog协作,发布方式的灵活性支持了我这种上班族,平时我是只能使用内部网络系统的,网页发布是不可能的。而且blogger平台有良好的开放性,可以自己设计版面、增减模块,那么当我们使用google reader、picasa、flickr、delicious、twitter等等服务的时候,就能够轻松的通过blogger分享给读者。当然,这类平台的推广难度很大,因为像blogger,它可没有门户网站博客栏目下的分类、排行榜这类的,那需要大量的编辑工作,这些编辑工作肯定是建立在几乎逐篇审查基础上的。blogger这样的博客服务是提供技术平台,言论自由,但也可以通过report报告不当内容,从而实现自律。

如果真是要长期写博客,还需要看看月光博客关于国内博主的忠告。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google maps、百度地图、live map

周末要郊游,昨天晚上在google map上做功课,之前我也是用过google map的,还是很好用。google 产品向来是我的首选。现在google map更新了my map的隐私设置,而且增加了satellite功能,更加好用。
不过,google map里搜索到的地标,经常出现偏误,相信这一点大家稍作尝试就会发现,我想这可能是google map的地图提供商功课没有做好。 此外,像月光博客里说的,google map的卫星地图的定位有问题。
而且,我发现在firefox里和ie里google map的界面是有区别的。我在firefox里怎么也找不到my profile,而且也找不到对my map设置公开或不公开的选项。但是在ie里就能够找到。
现在google map增加了实时交通状况,live map里也有。google map和live map都允许用户自己添加地标,但是百度地图里没有这样的功能,这就在方便性上打了折扣。不过,百度的速度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photosynth试用报告

昨晚又尝试上传照片到photosynth,岂料又是到了publishing synth的步骤,总也过不去,只好停掉。
刚刚查看photosynth,出乎意料地竟然看到了上传的照片。那是一组小孩子的照片,从photosynth上查看3D效果,真是不错。photosynth很成功地分析了照片的远近景、角度,非常棒!zoom in、zoom out的反应也很快。
photosynth目前对于我而言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隐私选项,所有上传照片都是公开的,相信这样会使一些希望使用photosynth做个人照片存储的用户望而却步。
另一点,我使用photosynth的嵌入功能将照片嵌入到live space,尽管通过live writer和网页编辑时预览都没有问题,但是发布完毕后却发现完全没有照片的影子。live space竟然把photosynth的嵌入代码也给删除了?微软这种大公司的产品之间的协调性真是让人诧异。

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photosynth 微软的网络相册

昨天微软的live labs推出了全新的网络相册photosynth,我是从google reader订阅的Time Magzine中得到这消息,并随后进行了试用。photosynth是live labs的毕业生,不过现在仍然在beta阶段。先说说live labs,之前好像没怎么听说过这个实验室。不过现在搞个labs是流行,google,mazilla都有实验室,而且也出品了不少好东东。live labs应该是微软致力于强化网络竞争力的重要步骤,现在微软线上产品差不多都挂上了live的名号,但是之前的live mail,live calendar之类的似乎竞争力也不怎么看好。
入正题,photosynth的特点就在于展现三维场景,就是如果你在一个景点照了一组不同角度的照片,photosynth能够将这些照片展现成类似三维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photosynth提供的方向标志浏览景点的全景或局部,就像是置身景点之中。从这个角度讲,photosynth似乎是最初定位于地标相册,类似google的panoramio。当然,photosynth的三维展现方式比panoramio要先进很多,这也是众多著名博客在写photosynth上线时,使用了new google killer字眼的原因。

photosynth自己最得意的,除了把照片以类似moview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以外,最得意的应该是使用了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使得photosynth能够自己识别各张照片的相同与不同,并且自己区分全景还是局部、角度等等,识别后photosynth自动将这些纳入三维视角当中,这真是奇妙。不过对于技术,我是不懂的,大家可以自己看photosynth的介绍。

显然photosynth受到了众多关注,除了专业人士,相信还有很多普通用户。这得益于微软强大的号召力,而且photosynth的独特也吸引很多人尝鲜。不过,微软可能低估了自己的魅力,没有准备充足的处理能力。从我昨天下午知道photosynth开始,想要上传照片时就总是提示任务太多,请稍候再试。稍晚时,更时出现了宕机现象,photosynth像twitter一样,直接提示a little overwhelmed.今早晨好容易开始上传照片,结果到了publishing时又停止了。看来photosynth是too good to continue.

live labs的产品,可以直接使用用户常用的hotmail或者live mail账号登陆。

大家试试吧。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我的互联网使用偏好记录

各类产品自然首先是google,比如gmail,picasa,google reader,google calendar,youtube,jaiku,google toolbar,google desktop,gtalk。不过我使用这些产品更多的是管理自己的信息,社会化功能使用的还很少,像picasa和youtube,我都是设置为privacy,除了隐私考虑外,google产品在国内普通网民中的用户不太多也是重要原因。周边的同学同事除了google搜索外,对google的深度使用非常少,所以想社会化也难。

Blogger是很久就用过,但一直没有坚持更新,现在重新开始,希望能坚持下去。Blogger的基本使用很简单,但是模板不太多,而且显示在页面上的字体也不能做调整,这样感觉美观上就有所欠缺。当然,高手们可以通过HTML自己写,或者导入自己的模板,那样的话Blogger的个性化会有所加强。

关于"得闲雅舍"的更新。我是上班族,工作电脑是不能浏览internet的,这可如何是好?!Blogger提供的email更新是个好工具。Blogger的email发布与microsoft live space不同,space要求只能是固定的几个email能够有发布权限,而blogger支持任何email账户。现在我就是通过工作邮箱撰写Blogger。

我的office里有一台公用的浏览internet的电脑,工作午休时可以通过它获取最新的信息。也是为了保护我的gmail账户信息,我只好忍痛割爱不在公用电脑上使用google reader,而改用抓虾。抓虾毕竟是国内最好的在线RSS Reader工具,而且集成了digg功能。我还注册了netvibes尝鲜,不过netvibes的特点是在于个性化主页,在我看来Rss阅读并不是很方便,一个一个模块的摆着,用tab区分出feeds的分类,美观上也不理想。并且我个人也看不出netvibes的社会化功能的发展前景。

那么我现在呢,就是用抓虾或google reader浏览最新咨询,用email发布blogger,这样总算可以忙里得闲保证Blogger的更新。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google的奥运系列服务

1、google早前就推出了奥运doodle
http://googlechinablog.com/uploaded_images/opening_ceremonies_final_hpsize-780643.gif
现在google doodle还在不断的跟随奥运进程变化,看看现在的自行车doodle
2008 北京奥运
2、谷歌推出了奥运免费赛事短信提醒,不过现在移动有奥运手机报,免费的,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了吧。
3、现在google又出品了奥运赛事地图,实际上是一个奖牌榜地图。
4、谷歌中国还有奥运赛程。
5、现在,g.cn的主页面上也出现了谷歌奥运服务亲历精彩瞬间的推广。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奥运日股市狂泻

同事的惊呼不断,传来的是股市节节败退的消息。已经下跌120多点了,如果时间足够,试探前期低点也不是不可能。摧毁信心比建立信心要容易得多。

奥运日的下跌,至少与官方媒体的调子是相悖的。一边国泰民安宏图盛景全盘展现给了老外,一边鸡飞蛋打把自己人的钱泡成了2600点这锅汤。

我的小点点股票呆在了股市很久。我是信心不足的唱空派。

要探究奥运日的下跌的缘由,若是对应着奥运行情的期待,这下跌也算理由充分。奥运开始了,奥运行情不管是真是假,也马上就要结束了。奥运在期待中来,奥运行情在奥运日结束,资本市场先知先觉,不跌作甚?!

这下跌,也说明投资者对奥运后的全局情况信心不足。全球都在闹腾,国内也不消停。信心的建立,光靠领导表态是不够的。

经济增长又到了悬崖边上,像吴晓波总结的规律。只是这次从悬崖拉回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缰绳呢?

2008年8月7日星期四

我是受邀请的撰写者

blogger可以通过邀请建立team blog,这是很不错的功能,只不过我现在邀请我自己的另一个账户来撰写。这篇也算作测试。

我来测试一下邮件发blog是不是灵光?!

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谷歌中国的音乐搜索

谷歌终于推出了音乐搜索,这是适应中国用户互联网偏好,深入本地化的重要步骤。之前,谷歌应该是一直在寻找市场份额与“不作恶”理念的平衡点。终于,谷歌找到了,而且做的很漂亮。

谷歌音乐是和巨鲸音乐网合作的,这是早已传播的消息。由于是正版音乐,而且内容提供者单一,所以谷歌的音乐搜索页面和内容相比百度mp3更加整洁,特别是专辑的展现。

月光博客对此的评论是“Google音乐搜索是一种新的音乐服务运作模式的实验,用户无需为正版音乐付费。在线音乐广告分成的模式让各方都找到了一个提升用户体验、尊重歌手创作、尊重版权之间的平衡。”

但是不知谷歌是如何考虑,目前在谷歌首页,产品页面都找不到谷歌音乐的入口。这样应该很不利于产品的推广。而从谷歌音乐的界面上,也看不到版权信息的说明,来源说明。对于巨鲸这个合作伙伴,除非打开播放器后看到一个小小的标志,再也找不到它的身影。这样岂不很亏?而且谷歌音乐所有搜索结果和链接都指向谷歌音乐本身,根本无法从谷歌音乐跳转到巨鲸音乐网。这样的幕后英雄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呀。

相比之下,谷歌电影的搜索结果后面都清晰的表面是mtime.com